中医知识
热门推荐
中医知识 首页 > 中文 > 中医知识 > 中医知识 >

舌象研究对当前中医发展意义重大

舌象研究对当前中医发展意义重大
厦门大学医学院中医学教授  王彦晖

 

中医学存在的关键在于独特的学术角度和思维方法。

国学大师梁漱溟曾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指出:“凡是学问,皆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而不在乎得数,中医是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的……所以说中医是有其学术上的价值与地位,惜其莫能自明。”[①]中医学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能够以其卓尔不凡的形象独立于世,得益于其具有其它生命科学和医学所没有的观察生命和疾病的独特视角,及与之相联系的独特思维方式,和一套解决针对所观察到的问题之独特解决方案。
中医学观察生命和疾病的独特视角体现在从整体状态角度系统观察人体,寒热虚实升降是其观察人体功能状态的各个维度,这种观察视角的不可替代性,使迄今为止当代的西医学仍然无法对大部分中国人熟知的寒热虚实证候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这就是梁漱溟所谓中医的根本眼光,也是中医学辨证的基础。由于把握了生命的独特生理病理规律,中医学得以采取各种独特方法和手段对机体进行调控,进而达到从西医学角度看来不可思议的疗效。证是从系统功能角度对整体生命状态的一种认识,一种概括,辨证施治的过程是从整体系统功能状态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辨证论治的独特性,使中医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与西医学行于现代医学领域。

 

形象思维是把握中医学的关键

中医学最难把握的特点之一是外人眼里的不确定性,突出表现在不同中医师之间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千差万别,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多数责之:中医的掌握需要“感悟”,未免夹带有很多主观因素,难以客观地定量,定性。为何中医学的学习需要悟性?悟性的基础是什么?什么是打开中医学的金钥匙?
这把金钥匙在于中医学辨证施治必须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法的特点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在这两种思维的“结合”,不是1+1的结合,而是水乳交融的结合,中医学的逻辑不是概念的逻辑,而是形象的逻辑。一般的过程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中属于逻辑思维的部分提供了辨证施治的大致方向,而形象思维的部分为具体证候的确诊和精确的用药提供依据。比如,头晕的病因病机有风、痰、虚三种,风痰虚三个字为头晕的辨证指出了病机大方向,但是究竟属于风痰虚的那一种需要结合舌象和脉象来判断,左脉浮弦者属于风,舌苔厚腻、脉滑者属于痰,脉象虚者属于虚;舌象和脉象还是直接指导药量的关键,如果左关脉只是轻微弦,平肝柔肝药量必定轻,如果左关脉弦硬严重,平肝柔肝的药量必定相应的增加。3、象是治未病的前提
象在疾病的预防中有更重要的作用,生活方式失调导致的各种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在症状和西医可以诊断的疾病出现之前都有身体内环境由轻到重的失衡过程,虽然症状还没有出现,疾病还没有形成,但是舌象脉象大多数情况下已经有所反应,上工(水平高明的中医)正是凭各种象的诊察,在症状和疾病出现前,通过舌象和脉象等的变化察觉出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然后以阴平阳秘为标准,对已经出现轻微失调的机体进行调整,达到上工治未病的目的。因此如果没有象诊察,就无从在病症出现前察觉机体偏颇,也就根本谈不上工治未病。
曾经有个西医主任得了晚期癌症问道:我每年体检,但是还是肺癌晚期才发现,中医方面您怎么看?笔者答道:您的舌质这么紫暗,瘀血严重不是短时间的事了,依我的经验应该是您以前长期作息不规律,气滞血瘀,从中医角度看,早就具备癌症产生的内环境。该主任说:是呀,我也注意到舌质紫暗十几年了,可惜不知道预示身体有问题,不知道找中医同事诊治。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往往在西医确诊前的很长时间就有舌象和脉象的异常,通过了解舌象脉象和家族史,中医学在癌症的防止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辨证论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辨象施治

由于形象思维是贯穿中医学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主要思维方法,因而匡调元教授指出:“所谓辨证论治,实际上是临诊辨象论治。”[②]国医大师李世懋在《脉学心悟》说:“脉诊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若用数字来估量,大约可占50%~90%”。可以说治疗用药方面,中医千古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中医诊断不传之秘在于象。
在各个象的诊法中,每种象都有其视野和盲区:舌象擅长反映寒、热、瘀血、痰湿、脾虚,反应的速度较快,大约机体有偏颇之后,半天之内可有反应;脉象是身体中唯一立体、动态的象,可以瞬间反映机体的某些变化,比如情绪紧张,脉速加快;脉象有浮中沉、寸关尺之分,擅长反映气机上下内外的变动;脉象在反映虚实、气机升降、气滞、无形之痰、心脏病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耳象擅长反映病位、肾精的强弱、寿命的长短、瘀血痰湿的状况。眼诊擅长反映病位、心火、黄疸、瘀血痰湿。一般而言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古今医家最倚重的象莫过于舌象和脉象,有此二象辨证中最关键的寒热虚实升降等证素的诊断即可成立。
古往今来的中医师凡寒热虚实升降诊断准确者,常常用药如神,反之则误人误己。去年曾遇一个中医学院毕业的骨科大夫求诊,他于2007年行肝癌手术,之后长期自服单味白花蛇舌草“抗癌”,2009年双肺转移,诊时舌质极淡,已属脾胃虚寒、呕恶腹痛,中医学院毕业生尚不辨寒热,中医思维之沦丧何其严重,提高中医从业人员辨证思维水平已属燃眉之急,而欲提高辨证的水平应当从提高舌脉诊察水平始,可以说舌象和脉象是打开中医之路的两扇门。
 

 

形象思维具有主客体不分的特点

形象思维(相对于逻辑思维)具有认识的主客体不分的特点,比如对同一幅画的看法,十个人十个看法,中医学的诊查手段主要靠形象思维,这就导致每个中医师对同一个象的诊察和解读均具有差异,结果是对同一个病人的诊断治疗每个中医师看法不完全一致。这是中医学难以标准化的根本原因,即便中医以后现代化了、被世界完全接受了,这一特点也不可能消失,因为它是中医学的根本方法和眼光之所在,也是中医学的价值之所在,因此它是无法改变,也不能改变的。实际上所谓的标准化就是工业化、人为化,作用在于方便社会中的人群达成共识和便于操作而已,标准是人为的规定,千差万别才是自然的本相。我们不能够离开形象思维去把握中医学,只能设法更好地掌握它。而要解决百姓养生和医师用药中寒热不分、虚实颠倒的问题,避免吃绿豆养生,吃到脾胃虚寒的悲剧发生,深入研究形象思维与辨证论治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基础工作。
 

舌象是现阶段通向形象思维的可靠大门

近代科技出现之前,由于各种象的记录、复制、再现困难,学习者无法获得客观、形象的象的资料,对象的理解只能靠悟性,时至今日许多象的记录、再现仍然困难重重,有些似乎已经有些手段,如脉诊仪,但是效果远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应该是技术手段还不足以完整记录、复制和再现脉象。现代数码相机的技术日益完善,拥有及使用率在人民群众中也日渐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图片的获取、储存和传递极为便捷。既往阻碍舌诊发展的技术瓶颈目前已经不复存在,现代数码照像技术的发展为舌诊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从来还没有一种中医四诊的资料能够如此方便、快捷和真实地被传递、被储存和共享,因此舌象已经成为中医诊察的各种象之中,被研究最多、最深入的一个,鉴于舌象对诊断寒、热、瘀血、痰湿、脾虚等关键证素具有极为重要的权重,舌诊将为辨证提供了一部分关键、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相当于为漂移不定的辨证之舟提供一个稳定的锚(参照系),舌诊研究的发展和普及必将大幅度消除寒热不分、虚实颠倒的混乱现象,为中医养生的正确普及和中医疗效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认为中医学的关键视角在于人体整体状态,观察这一状态的关键在于舌象脉象,而贯穿整个理法方药思维过程的关键是把握形象思维,整体状态调整的主要靶点是恢复机体的内稳态,通过阴阳自和,实现机体的自我调节,而调整的手段是一整套自然生态的中草药及针灸推拿等高效低副作用的治疗方法。通过百年坎坷,尤其是近几十年中医学与各科知识的交融和斗争,中医学的学科定位逐渐清晰,中医学的临床价值逐渐受到肯定,中医事业进入了发展的春天,作为中医学观察的主要象之一的舌象,由于其记录、复制、再现和交流率先实现了客观化,舌象研究必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为中医学现代化和客观化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①]梁漱溟.朝话.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141~150
[②]匡调元.人体新系猜想.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115
分享到: 收藏

上一篇:临床经典病例1-咳嗽 下一篇:关于咳嗽用参芪的讨论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交流,切记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版权所有:中医舌诊      闽ICP备14003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