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樊代明院士《医学与科学》报告有感
何宽其博士
2016年4月28日上午,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黄朝阳楼学术报告厅,樊代明院士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医学与科学》。樊代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中华消化学会原主任委员。现将自己听报告后的感想写于下:
1.听整个报告,感觉是一个西医大专家在讲中医,因为时时都提及中医的思维与理念,此时我感到咱的大中医真是好!
2.整合医学。他提到了《整合眼科学》,认为眼科疾病15%是源自眼局部,而85%都是身体的整体疾病所致,这明明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啦。
3.他讲到要因人治疗、因时治疗、因地治疗,治疗要个体化。这不就是中医的“三因制宜”吗?
4.他认为,很多恶性肿瘤患者,不治疗可能比化疗、放疗更好。很多疾病,有30%不吃药也会好,有40%吃药才会好,有30%吃药也不会好。正是中医所谓“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5.循证医学与某某疾病的诊断治疗指南,曾令我这个外行对西医的科学性崇拜不已,但樊院士为我们揭穿了循证医学与“指南”的“神话”,个体化治疗和专家经验更可行,中医不都是这样做的吗?
6.临床治疗的专家经验,曾被循证医学认为是“垫底”的证据,但现在西医自己已经在开始反思,开始重视专家经验。而我们中医不是一直都很重视专家经验吗?某某名老中医,某老……他们的经验总是令人感觉踏实。
7.医学的人文性。医学不仅包含科学,还涉及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中医可是一直这样做的。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教授曾说,传统中医是一个综合性的职业。好的中医,尤其是名中医,必须扮演以下几种角色:一是医师。二是药师。三是护理师。四是食疗师。五是中国式的“牧师。六是民俗师。
8.西医以“靶•药”研制新药的模式,已经陷入困境,开始积极探索整体网络式研制新药的方法,而我们的大中医,药方的作用从来就是整体网络式的,多靶点、多层次的作用。我在想,在人体上有很好疗效的中药及方剂,“老鼠不点头”就不能通过新药审批的怪异现象,在中国还将持续多久?
9.樊院士提及了粪菌移植治疗技术。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在世界医学史上至少始于公元4世纪,但是,终于在近几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2013年,FMT首次被写入美国医学指南,用于复发性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CDI)的治疗。同时其用于炎症性肠病等肠内外疾病的治疗,已引起广泛关注。2012年以前,西方的文献一直认为,这是利用FMT给人治病的最早记录。实际上,将FMT的理念用于人疾病治疗的依据至少可向前推1700年。中国东晋时期,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记载:“饮粪汁一升,即活”。之后大量中医文献也记载多种药方。这一医学史已被全世界广泛引用。——乖乖!又是这个葛洪,又是这个《肘后备急方》,要知道,中国的自然科学界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受这本书的启发,改良青蒿素的提取方法而最终成功的!难怪,樊院士建议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的老师,人手一本《肘后备急方》。另外,尿激酶的发明,与古代中医记载的饮童便活血化瘀止血有关。
10.听了樊院士的报告,我真的为咱的大中医大赞!但同时,现代不少中医对自己没信心而老是跟着西医和所谓的“科学”的屁股后面跑,西医搞个循证医学,那好吧,中医也来个中医循证医学,如此等等,净“瞎搞”,令人唏嘘!
11.最后一点感想,去听报告的人不算多,感慨这么好的报告,没去听,损失可是大大的!樊院士的报告,精彩之处还很多,以上是自己记忆和感想深刻者。

上一篇: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心得 下一篇:母子(女)连心